查看原文
其他

瞭望|谁的信息公开做得好些?
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 瞭望 2021-03-07

信息公开则信任增加,信任增加则信心倍增

◆ 疫情发生以来,各地的信息公布水平不一,有的省市因公布及时、信息量大、可视化等优点获得公众肯定

◆ 有的地方信息治理能力和水平仍待提升,还跟不上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众需求变化


◆ 本期《瞭望》推出系列专题报道《强健应急管理》,此前已播出数篇:

文/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徐海涛 孙琪 白瑜


  有的省市公布疫情及时、信息量大、可视化、可追溯,有的省市则是“惜字如金”的极简风,有的发布时间混乱。记者发现,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全国各省市政府公布疫情信息的质量高低不一、格式五花八门。有民意调查显示,一度曾有一半以上的民众对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并不满意。


  受访专家认为,部分地区的信息治理能力仍待提升,建议根据疫情防控需要,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布的信息量、透明度和标准化,新增复工复产、物资短缺、交通管控等内容,并对一些可能误导公众的信息进行有效管控。


信息发布先抑后扬

  

  疫情发生之初,社会各界对疫情信息公开的满意程度总体不高。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(下文简称“中心”)于1月24~25日间所做的民意调查,仅有41.4%的民众认为信息公开比较及时,45.3%的民众认为信息公开透明度比较高。


  1月25~29日,中心又进行了第二轮调查,结果显示满意度有所提高,64.1%和66.6%的民众认可疫情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。提高的原因在于主流媒体关于疫情报道的增加、有关部门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。


  此后,多家信息类企业开始助力信息发布。一方面,对各地政府发布的信息收集、整合后发布,另一方面,开发多种手机小程序或APP新功能,例如“我周边的疫情”“疫情地图”等,有效提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便利度。据中心2月18日发布的最新调查,已有81.7%的民众认为信息公开得比较及时或非常及时,83.2%认为透明度比较高或非常高。


  “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,可以增强社会信任度,转化为社会的润滑剂和稳定剂。”中心主任王俊秀认为,疫情防控需要全方位的合力,信息公开则信任增加,信任增加则信心倍增。


  他认为,几次调查结果表明,只要相关部门应对跟上,社会情绪就能够有效疏解,就能赢得信任、凝聚信心。


  受访专家认为,战胜病毒需要让信息跑在病毒前面,这对信息公开的真实性、及时性都提出了要求。


  专家们分析,社会对疫情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:疫情信息获取渠道是否畅通,疫情信息公开是否及时,疫情信息是否准确,疫情防控的信息是否透明,疫情信息可得性的强弱,以及不实疫情信息的澄清、过滤和消除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等。


深圳、海南、甘肃、山西

信息公布质量可取


  “海口,确诊人数:39,死亡人数:0,出院人数:18。”“三亚,确诊人数:54,死亡人数:1,出院人数:22。”登录海南省卫健委的网站,就可以看到以地图形式展现的全省疫情实时动态,鼠标在地图上移动,可清晰了解到各市县的统计数据。同时,还可以看到疫情累计趋势、确诊病例年龄组分布、确诊病例性别分布等分析性信息,以及更具指导性的确诊病例迁移途径、每日流行病学风险提示信息等。


  记者观察到,疫情发生以来,各地的信息公布水平不一,存在较大差异。其中海南、甘肃、山西等省市,因信息公布及时、信息量大、可视化等优点获得公众肯定。


  比如,海南省公布了所有病人的活动路径,可溯源排查。甘肃省的信息公布既有文字描述,又有可视化的数据表、统计趋势图、统计地图,还有每日外省来甘人数统计。山西省有细化到县一级的疫情动态分布地图。宁夏的信息有6国语言展示,还可以扫描二维码分享。


  相比之下,有的省市疫情信息公布质量就尚待提升。比如,有15个省市的信息公布是“惜字如金”的极简风,仅有单纯的文字,连表格都没有。有的省发布的文字标题仅为“最新疫情通报”,甚至连必要的日期都没有。


  而各地卫健委的疫情报告格式也并不统一。比如,发布周期有0时到12时的,有0时到24时的,有12时到24时的。有的省发布时间紊乱,还发布过18时到次日13时、22时到次日10时、15:30到22时的信息。


  广东省深圳市被认为是疫情信息公开较好的地区之一,该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,其做法主要有三:


  一是发布频次高。每日9:10、16:10两次通报疫情发展情况,并针对网传个案进行及时回应。政府信息几乎与网络信息“零时差”传播,挤压恐慌性言论空间。


  二是公布内容详细每日通报内容包括新增病例、累计病例、重症数量、死亡数量、出院数量、密切接触者数量,以及确诊病例性别统计、各区分布、病例发病史和旅行史、病例间亲属关系等。


  三是率先公布了新增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,并对病人停留过的场所进行彻底性消毒,对小区外围的公共场所开展预防性消毒,纾解公众恐慌情绪。


该为生产提供有用信息了


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,疫情信息公开能否透明及时,公众关注度高。有的地方政府的信息治理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升,要跟上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众需求变化。


  多位专家建议,随着疫情防控的发展,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布的信息量、透明度和标准化。


  一是,在现有的病例情况、活动轨迹、封闭区域信息基础上,可新增道路管控、复工复产、物资短缺等信息发布。随着进入一手抓疫情防控、一手抓复工复产的“两线作战”阶段,为有序有力地保生产、生活,建议各地政府的信息发布增加本地的道路管控、复工信息、金融信贷、人才招聘、就业支持、要素保障等内容。对于区域性的蔬菜、肉类及其他生活用品短缺,也可及时发布,发动社会力量支援调配。还可以延伸细化到超市的上菜时间、药店的口罩和酒精的存量等,引导人们错峰有序采购,避免聚集。这需要卫健、交通运输、人社、商务、金融等多部门形成合力。


  二是,可借鉴武汉雷神山、火神山医院网络直播的成功经验,增加医院、红十字会等部门的信息透明度。例如,对医院的物资受捐点、红十字会的仓库进行网络直播,公布口罩、防护服等物资的库存数量、每天消耗数量和缺口,直播接受各界捐献物资、拆箱验收以及物资分发的过程。“24小时视频直播,是一种自信,可以有序地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督。”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说。


  三是,提高信息公布的标准化。目前各地疫情信息公布的方式不一,内容参差不齐,建议推广先进省市经验,形成细化标准、固定模式。比如,统一发布的时间、频次,增加可视化内容,除了统计性信息、常规性信息外,还可增加确诊病例迁移途径、每日流行病学风险提示信息等指导性信息、增加突发应急情况及时回应机制等。让信息发布和群众需求之间能够全面对接。


  四是,对可能误导公众的信息进行管控。北京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刘德寰认为,疫情信息公开应尊重公共卫生学研究经验,避免陷入“数据陷阱”,应尊重数据公布的科学性,避免误导公众。LW

刊于《瞭望》2020年第8期

延伸阅读


☞ 瞭望|全球制造业进入读秒时间

☞ 时评|疫情防控通告决不能再朝令夕改

☞ 瞭望丨“致命病毒会一来再来,唯有枕戈待旦”

☞ 瞭望丨疫情后,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哪些基建?

 瞭望|10天如何发放2900万只口罩


长按上图,关注瞭望微信

瞭望新媒体,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

总监制 | 史湘洲 

监 制 | 潘燕  

编 辑 | 喻千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